簡介   建築規劃

建築規劃

參:課題導向及策略分析

一、課題一:基地與機能之特性
■課題導向
  反應基地形狀與現況特性。在機能的回應中,找尋其紋理及自明性。
  米開朗基羅在開始雕刻其名作「大衛像」時,面前那塊未經雕琢的大理石說:「大衛就在裡面,我只要將多餘的部分除去就了!」
(ㄧ)基地形狀特性
  本案基地是ㄧ塊不規則的多邊形,臨省道面是次寬的面,寬度約35公尺,臨次要道路(往五鳳旗)的面是最寬的面,約60公尺,其間兩面並不相連,被三棟鄰房阻斷,形成二個獨立的臨街面,而深度以臨省道面最為深,約40公尺,因此,最為方整,適合方整的機能。而臨次要道路面,由南到北,從40公尺寬,不規則增減至9公尺,適合零碎的小空間或深度不超過9公尺的空間使用。
(二)機能需求的回應
  本案為因應原廟慶典活動、香客住宿、廟口文化及沿街商業行為……等因素,必須加以整合、分隔及連結各項機能,如同小型建築群(文化村),並且與原廟既有的格局與使用行為上作整合。此外,本案無論是在地理位置上(原廟位於舊省道,新廟位於新省道)或使用內容上(原廟供奉關聖帝君,新廟供奉聖祖與夫人),對於協天廟的轉型與擴張都有著關鍵的意義,前者代表著歷史信仰與香火的傳承,後者代表的台灣傳統文化與宗教行為的昇華與轉型,因此,上揭所提的「整合、分隔及連結」將是此案成敗的關鍵。
■策略說明
  本案的第一個課題,即是在基地形狀不規則及臨接面不連續的情形下,滿足其多項的複合機能與原廟祭祀慶典行為。整合為一個具有承先啟後,象徵新台灣宗教文化的地標。其策略如下:
(ㄧ)分析基地潛在紋理
  主要軸線是由原廟與省道構成的,此軸線貫穿原廟與省道垂直,再加上原有的地下道,使其成為連貫主要精神指標(協天廟)與主要道路(省道)的軸線,次要軸線是由基地西側、平行於次要道路的偏心軸線,由於此為本基地面最寬的面,因此將成為長達60公尺的商業文化軸線,此偏心軸線將承先啟後結合配置計畫與主要軸線共構。
(二)多樣機能的相互關係
  本案的需求機能可分:祭祀慶典活動、香客住宿、廟口文化及沿街商業行為應將其有系統的「整合、分隔及連結」。
整合:「香客住宿與沿街商業行為」、「祭祀慶典與廟口文化」皆屬同性質的空間,應將其整合共構,相輔相成。
分隔:「香客住宿」與「祭祀慶典」雖為同屬但不同質,應將其在空間上作分隔,而在視覺上作結合。
連結:此為最重要之步驟。在整合與分隔上找出共通之關鍵點,即是「廟口文化與沿街商業行為」,這也是台灣特有的空間形式,因此,在這兩個空間上利用廣場相互連結,並且廣場亦可連結主軸線與偏心軸線,使基地紋理完整、合理、鮮明。

二、課題二:機能與基地之融合
■課題導向
使用內容及位階
本案使用內容與位階如下:
1、祭祀-聖祖殿。
  形式上、精神上、位階最高,應是整個空間群的主軸,ㄧ切應以聖祖殿為指導原則。
2、服務-香客大樓。
  其位階次之。在實際使用上,它將是「遠道香客」的標地建築,也是協天廟轉型的關鍵。
3、商業-沿街商店與廟口文化。
  此位階最低的空間實為本案最關鍵的觸媒,它不僅連接前述兩個主要空間,更直接擁抱廣場與街道,使基地內各機能活絡,人潮川流不息,是所有空間溝通、連結、活絡的動力來源。

策略說明
本案的第二課題,即是將上揭各空間的使用及位階套入基地紋理,建構出本案的空間系統。
1、位階最高的聖祖殿,設置在主要軸線上與協天廟相望,臨接主要道路(省道)營造在基地上至高無上的地位。
2、位階次之的香客大樓設置於偏心軸線上,ㄧ是退居第二線,不搶聖祖殿的地位,二是不失主體性。
3、位階最低也是最具活力的沿街商店與廟口文化設置在次要道路面,其面寬最長,地理位置上連結聖祖殿與香客大樓,對於主入口而言,它依附於次要軸線旁,位階最低。對於次要道路而言,面寬長達60公尺,最具商業活力。
4、聖祖殿、香客大樓及沿街商店與廟口文化等空間,皆由廣場加以連接,以增加各個空間連續性。

三、課題三
■課題導向-動線管理
  本案由於是複合式的空間群在動線上將產生衝突,也會出現管理不易的現象,針對上述作進一步分析,則有下列之情形。
1、使用者分群
  聖祖殿之主要使用者,大略可分三部分:香客、觀光遊客、當地民眾。前兩者屬於特定性質的使用者,當地民眾則屬於固定使用者。由於本案性質特殊,因此特定使用者對於本案的衝擊最大,對於特定使用者的便利性與交通動線、出入口位置的合理性,將對未來使用效率上有極大的影響。
2、主要及次要入口的分配
  延續前述使用者課題所引申出來的,是有關動線及出入口之課題。由於本基地之主要入口為臨省道面,當人潮湧入時如果沒有適當的緩衝吸收及導引,則人潮會猶如ㄧ攤止水,無法流動。
■策略說明
  本案課題,即是為祭祀民眾、住宿香客、觀光遊客、當地民眾等人潮,合理規劃之出進之動線及出入口,使之不互相影響。其方式如下:
1、主從分明之出入口
  主要出入口依循空間位階、現有道路、主要及次要軸線等,將主要出入口設置在基地南側,臨主要道路面(省道),因為其位置與協天廟相望、臨省道氣度恢弘,交通方便。次要出入口設置在基地西側,臨次要道路側,其位置設置商店街,且退縮法定騎樓,尺度親切,氣氛輕鬆,空間表情豐富。
2、層次分明之動線
  人車分道:地面上屬於行人活動空間,所有車輛之動線皆導入地下。
a、行人動線之部份
  行人分為兩種,一為由協天廟地下道進入基地的行人,二為直接進入基地內的行人,前者可由地下道進入基地,後者由主要入口(臨省道)及次要入口(臨五鳳旗)進入基地。主要入口由聖祖殿前的主廣場進入,廣場上利用阻車石分隔人行及車行動線,次要入口由沿街退縮騎樓處進入基地內徒步區。
b、.車行動線之部分
  車行動線分兩種,一為住宿民眾的自用汽車,由次要道路側的地下停車場入口,進入基地地下室停車場。二為其他民眾的自用車與遊覽車,由主要道路側進入廣場邊,範圍於阻車石以外之範圍,且限暫時停車下客之用,或小型自用車於側邊道路路邊停車下客。

綜觀前面數個課題本案有以下特點:
1、由於本案之性質及空間需求內容,使得本案之特性有其特殊性,與協天廟結合,將形成礁溪新的地標,也是傳統廟宇轉型的新指標。強調台灣傳統宗教活動之空間特色,反應現代宗教空間之新面向,有著承先啟後、帶動區域繁榮之象徵意義,應是本案之最終目標。
2、基地最大的特色為形狀不規則,臨接主要道路面短,但不失氣度。臨接次要道路面長,足以創造一條街。舊廟在舊省道,新廟在新省道,新廟位於舊廟的後方遙望著舊廟,而且由一條地下道如同臍帶般的連結。本案如何利用此基地紋理,在不刻意改變現況的理念下,呼應這精神上與機能上的關係?如何使本案就像自基地自然生長出來的建築空間群,值得我們思考。
3、鄰近基地周圍之建築群,主要仍是住宅融合商店的公寓群,因此本案有宗教及觀光中心的特性,如何尊重現有之住宅區環境特性,在區隔與睦鄰、減少衝擊與帶動區域繁榮之間,應尋求平衡的解決方案。